癌症傳媒報導


戰癌要訣:體力儲備

隨着現代醫學的發展,癌症再也不是不治之症,及時展開治療仍有治愈的機會,但要對抗癌症,患者須擁有正確的知識,以積極的態度配合醫生的治療,至關重要。今期邀請到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為讀者講解關於癌症的各種知識與問題。

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說,癌症的發生,是由於細胞在DNA複製過程中所發生的變異而引起,大多數情況下,細胞有自我修復的功能,但修復過程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當細胞變異不能修復時,便有機會形成癌症。癌症常被人誤解為高死亡率的疾病,事實上,大部分的癌症若早期發現,都可治愈。肺、胰、肝、膽以及腦部等部位的癌症腫瘤,被發現時大多已是後期,故治愈率相對較低。而乳癌鼻咽癌等,因這些部位的發病症狀明顯,大多可以在早期被發現,因而治愈率較高。可幸的是,有部分器官發生癌變的機會很小,如心臟和小腸。

要確保營養均衡

 現時治療癌症,除大眾所知的外科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外,還有標靶藥物及標靶藥物治療。通常情況下,鼻咽癌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高而治療效果明顯,故不會透過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會引起口腔黏膜潰瘍,但不一定引起脫髮;而化療對淋巴組織與血液類的腫瘤治療效果較好,多用於處理這方面的癌症。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會消耗很多的體力,陳醫生提醒患者要多攝取營養以補充體力,如飲用營養奶和吃高蛋白質的食物,確保營養均衡。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食物的口味或有改變,在食物選擇上不宜太多顧忌,陳醫生建議患者積極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以促進自身的營養攝取,惟糖尿病患者須注意不要攝取過量的糖分。

近年時常出現一些有關「癌症年輕化」的報道,陳醫生解釋,其實人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可能患上癌症,但部分癌症會常發生於青少年及兒童,如白血病、骨癌、軟組織瘤等,故是否「癌症年輕化」,要細看不同種類的癌症。但至於為何會患上癌症,各種因素尚未明確,且大多病症無規律可循,在現階段科學家未完全解開真正的成因。不過他提醒,若某人曾患過癌症,他的家人相對於家族中未曾有過癌症患者的人,有更高患上癌症的風險。除了這遺傳因素的影響,環境的污染、工業廢物的影響以及進食不健康食物,也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因此癌症的發生仍是因人而異。不過,要降低患癌的風險,我們也能採取主動的方法,有些物質如煙、酒、黃麯霉素以及工業污染物等具致癌性,我們應適當遠離此等致癌物;與此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亦可減低某些腫瘤出現的機會,從而減低我們患上癌症的機會。

情況允許可外遊

癌症患者自身及家人得知確診結果後,短期內容易變得消極悲觀。陳醫生說,醫生會根據患者自身的體質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如通過癌症基因檢測選出合適的標靶藥物,所以建議患者積極面對病情,與醫生建立互信,共同擊退癌症。他亦建議患者家屬及照顧者陪同患者一同與醫生溝通,一起學習基本的護理知識,令日後更容易處理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陳醫生續說,曾有患者擔心治療過程中體力消耗過大,認為不宜進行戶外活動,但事實上,每一次的化療,大多都是三周一次,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進行戶外活動,惟須注意不要消耗過多體力,家人亦應盡量陪同。患者在病情許可下更可外出旅遊,因旅遊可為患者帶來良好的心境,而健康積極的心態,能使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月,陳醫生出版了《癌症謬誤100解》一書,內容集合了他多年臨床治療所總結出人們對於癌症常見的誤解,以及八位癌症康復者分享的抗癌故事。陳醫生希望以自己的經驗,還有過來人的分享,解開大眾對癌症的疑惑與誤解,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癌症。

參考資料: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