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真正免疫治療


若果你對醫療新知有所留意,應該不難發現近期不少傳媒報道「標靶藥物治療」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局(FDA)批准使用,甚至形容它是癌症治療的突破、有望取代化療等等;但另一邊廂,早前一宗內地新聞卻指一名患有晚期滑膜肉瘤的青年,在搜尋網「百度」上得悉有醫院推廣所謂「生物免疫療法」,傾盡家財接受治療,最終卻發現此方案在國外早被淘汰,從未獲准應用......究竟此「免疫治療」與彼「免疫治療」有何分別?真正的「免疫治療」成效又如何呢? 西方醫學一直講求研究、實證,擁有科學數據支持才能獲批應用。「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是全球腫瘤界熱議的話題,而且正在不少先進國家開始使用。而要了解免疫治療,必先了解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製造白血球來對付不同外來入侵,而腫瘤亦是外敵的一種。當少量腫瘤細胞出現時,身體多數能自行清除,但若數量增多,或腫瘤巧妙地「掩飾」自己的身份,腫瘤便有機會避過免疫系統的偵測,繼續發展成癌症。

腫瘤逃避偵測

過往醫學界曾嘗試利用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採用的是干擾素(Interferon),主要用於皮膚黑色素瘤或腎癌,僅部分個案或有少許成效,但卻同時帶來許多副作用,包括發燒、骨痛等,始終未如理想。 近年,醫學界開始研究新的標靶藥物治療。科研人員一直研究:腫瘤為何可以避開免疫系統呢? 原來,腫瘤會分泌PD-L1蛋白,它會「欺騙」免疫系統,逃避偵測。研究人員針對這一點,以藥物抑制PD-L1,令免疫治療可回復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的功能。 目前,醫學界已有多個大型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的成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歐盟均已批准應用於皮膚黑色素瘤、肺癌(包括肺腺癌及鱗狀細胞癌)、腎癌等。黑色素瘤過往極為棘手,但研究顯示,末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四分一到五分一病人存活期可長達10年,是重大突破;而美國腫瘤網絡(NCCN)亦於今年將免疫治療列入肺癌化療後的二線治療及第四期腎癌的二線治療,可見影響深遠。 早前,在一個國際大型學術會議上,更有專家預言免疫治療可望在未來數年間取代化療。事實上,醫學界正積極研究將免疫治療應用到其他癌症上,期待第三期臨床研究結果為更多患者帶來新希望。 當然,免疫治療並非完美,與其他藥物一樣,也有其副作用,主要因為免疫系統受刺激,有可能出現肺炎、腎炎、疲倦等,但這些副作用已被研究人員發現,好讓醫生及早預防,即使出現,也有法可治。 說到這裏,相信各位已對免疫治療的原理有所認識。那文首提到於內地相當流行的「生物免疫治療」又是什麼呢?「生物免疫治療」指的是「DC-CIK免疫細胞治療」,即「Dendritic Cell (DC)『樹突狀細胞』結合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其主要原理是,由醫生先將患者的DC細胞提取出來,在體外與經手術切除的腫瘤組織,或者是腫瘤相關抗原,進行培育,誘導DC細胞成熟。

臨床試驗失敗

與此同時,將患者的淋巴細胞提取出來,注射刺激白血球生長激素,在體外將腫瘤抗原誘導成熟的DC細胞及CIK細胞共同培養,激活腫瘤抗原相應的殺手淋巴細胞(Killer Cell),再將之注射入病人體內,希望這些特殊培植的細胞能控制腫瘤。 不過,這類DC-CIK療法雖已在歐美經歷多年研究,但相關臨床試驗基本上全告失敗,無一能繼續第三期大規模臨床研究,亦因此一直無得到應用許可。在本港,早前便曾有個案懷疑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將有關療法用於美容之上,最終導致病人因細菌感染而併發敗血症身亡。 如此一來,各位應該明白此「標靶藥物治療」不同彼「免疫治療」吧。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及的內地青年是於搜尋網「百度」上的廣告,得悉有關DC-CIK療法,卻未有向腫瘤科專科醫生徵詢意見。 病人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必須確認有關方案已經過大型研究,尤其是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其療效,而且治療是由腫瘤科專科醫生進行。

參考資料: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