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胃癌屬十大癌症,而在內地,更高居第二位,每年個案超過68萬宗新症, 十分驚人。胃癌個案數字高企,主要是因為內地居民飲食口味偏重,而且煙酒較多,加上可導致胃癌的幽門螺旋菌感染相當普遍,令個案持續增加。過往,胃癌的治療乏善可陳,幸而,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近年醫學界引入針對胃癌的標靶藥物治療,明顯提升治療成效之餘,也能減少副作用,對身體特別虛弱的胃癌患者,特別具有裨益。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表示,胃癌最「棘手」之處,在於其病徵不明顯,「患者經常會感到飽膩、消化不良、噁心、胃痛,但他們大多會認為是一般都市疾病,未有多加理會。直至病情惡化,癌細胞擴散至其他部位,出現黃疸、大便黑色、貧血等症狀時,才發現不妥。可惜,屆時已屬第三、四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此外,陳亮祖醫生指出,胃癌本身的惡性度較高,發展迅速,容易擴散,加上過往沒有有效的針對性治療,令胃癌的死亡率一直偏高,「在香港,胃癌的死亡率達六成,為第四號癌症殺手;而在內地,死亡率則達七成三,為第二號癌症殺手。」
陳亮祖醫生解釋,就擴散性或復發性胃癌而言,患者無法接受手術,過往只能靠化療控制病情,「但由於胃癌患者本身難以消化食物,或過往曾接受過胃部切除手術,令他們身體無法吸收足夠營養,因此他們一般較虛弱。若再使用化療,可能更易出現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令他們更形虛弱。過往的研究亦顯示,中國人承受化療副作用的能力一般較差。」
隨着醫學進步,近年醫學界引入了針對胃癌的標靶藥物,「第一款是針對佔個案總數僅16%的HER2基因突變型胃癌,但仍未能針對大部分個案,幸而,近年醫學界再引入一款可抑制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透過壓抑VEGF受體,阻止腫瘤血管生長,令腫瘤無法得到足夠養份,慢慢凋謝死亡。」
陳亮祖醫生引述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在原本的化療中,加入標靶藥物,可以避免進一步加重化療藥量,並能提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達三成;若患者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則可以只採用標靶藥物,亦能在提升整體存活期之餘,避免化療的副作用,「作為醫者,必須想方法平衡治療成效及患者提供生活質素,新一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可提供多一個選擇,讓醫生作出更有利患者整體健康的決定。」
在去年,美國癌症權威NCCN指引已將化療及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納入為胃癌治療方案,今年初,歐洲ESMO會議亦作出同樣決定。陳亮祖醫生最後提醒,市民一旦發現持續胃部不適,不應忽視,可接受胃鏡檢查。如本身患有幽門螺旋菌或胃潰瘍,則屬於高危一族,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防患未然。
一名40多歲的內地女性早前出現胃部不適,幾番求醫後,終確診患上胃癌。由於其癌細胞已擴散至腹膜及淋巴,屬第四期,無法以手術完全清除癌細胞。內地醫生安排她接受化療,惟病情持續惡化,出現腹部積水問題,令致腹脹,須要每周抽取積水一次。身體過度虛弱亦令她難以下床行走。
後來,她赴港求醫,醫生為她轉用新一代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兩個月後,腫瘤慢慢縮小,腹部積水問題改善,她的精神狀況、食慾亦見好轉,且能行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