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肺癌不再可怕,標靶藥餓死腫瘤細胞提升存活率

要數癌症中的「沉默的殺手」,肺癌當之無愧,因為它出現時的病徵不明顯,往往令患者至晚期才發現就醫,令治療難上加難。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過往這類晚期肺癌患者只能接受化療和局部性放射治療,以作紓緩,但近年則可透過針對性的標靶藥物,阻斷新生血管形成,切斷腫瘤組織營養供應,最終將腫瘤「餓死」,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同時提升其生活質素。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隨著人口老化,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本底輻射(即在環境中存在的輻射)相對較高,港人患上肺癌的機會增加。根據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每年新症個案超過4000宗,導致超過3000名病人死亡。

早期肺癌沒有明顯徵狀

「若說肺癌的病徵,可數氣促、咳嗽、深呼吸時胸口隱隱作痛,或突然劇痛等,但一般來說,如果病人肺內的腫瘤不超過半邊肺部的四分三大小,肺部依然可以持續「運作」而沒有明顯病徵。因此,若腫瘤只有5至6厘米,患者可能全無病徵,直至出現病徵時,大有可能已到達第三甚至第四期的末期階段。」陳亮祖醫生說。

由於不少患者被確診時都已屬較後期階段,患者可能無法接受手術,需配合其他不同的治療方法控制病情。陳亮祖醫生指出,醫生會先為病人抽取腫瘤細胞,了解該腫瘤的種類,例如約有15%肺癌病人屬於小細胞肺癌,其餘的85%屬於非小細胞肺癌,而兩種不同種類的肺癌的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

不同基因種類肺癌也有標靶藥物治療

以較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當中亦有不同的基因分類。隨著醫學進步,醫生現時可透過基因測試了解腫瘤細胞的基因是否出現變異,繼而處方不同的針對性標靶藥物,直接針對癌細胞獨有的快速生長訊號去控制腫瘤。

「醫學界發現腫瘤細胞中有不同基因,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NL4-ALK等。舉例說,醫生會先了解EGFR基因有否變異,如果患者的EGFR基因及ENL-ALK基因沒有出現變異,則可處方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GFR) 的標靶藥物,如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

抑制血管增生 截斷腫瘤養分供應

陳亮祖醫生解釋,VGFR能透發血管生長,為癌細胞供應養分,「貝伐株單抗可以抑制新血管的成長,在沒有血管供應養分的情況下,癌細胞便不能持續生長,甚至慢慢凋亡。」現時約有五成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沒有出現EGFR基因變異,可採用貝伐株單抗。

研究顯示,貝伐株單抗可有效提升肺癌患者的無惡化生存期及總體存活率,由以往病人單獨使用化療的10個月中位數存活率,增加至14個月甚至更長,效果非常理想。貝伐株單抗與傳統化療藥物一同使用,副作用沒有明顯增加,有助維持理想的生活質素。另外,若腫瘤受到控制,建議使用副作用較低的培美曲唑和貝伐株單抗作維持治療,能進一步提升存活率。

至於出現EGFR或ENL-ALK基因變異的患者,則會分別處分另一種針對此變異的標靶藥物。「由此可見,不同的肺癌患者的治療藥物都有所不同,真正做到對症下藥,療效自然更理想,」陳亮祖醫生補充。

陳醫生最後提醒肺癌患者,肺癌已非不治之症,最重要是及早求醫,對症下藥,「患者應抱著樂觀的心情面對治療,透過不同藥物針對性地控制腫瘤細胞,同時保持理想的生活質素。」

個案: 患者用標靶藥後肺積水不再,可旅行打牌享受人生

78歲的陳婆婆早前被確診患上第四期肺癌,肺部更因肺積水,經常氣喘。醫生為她抽取肺部積水後,很快又重新積水,令她苦不堪言。婆婆最初接受化療控制病情,但腫瘤未有縮小,肺積水問題一直無法舒緩。

為了改善陳婆婆的病情,醫生決定為在她原有的藥物方案中,加入貝伐株單抗標靶藥物。採用新方案後,其腫瘤開始縮小,療效非常顯著,而且副作用小,陳婆婆的肺積水情況亦因此獲得解決。

最初,醫生評估陳婆婆只能存活約10個月,但在標靶藥物的配合下,其無惡化生存期已超過一年半,成效非常理想。現時,陳婆婆只需單獨使用標靶藥物作維持性治療,以控制腫瘤,閒時還可與朋友家人出外旅行及打麻雀玩樂,做到真正與癌共存。



參考資料: 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