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沉默的癌症殺手,肺癌當之無愧,因它出現時的病徵不明顯,往往令患者至晚期才發現就醫。過往晚期肺癌患者只能接受化療和局部性電療,但近年則可按患者腫瘤不同特性,採用針對性標靶藥物,達到「個人化治療」境界。
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病徵包括氣促、咳嗽、深呼吸時胸口隱隱作痛等,但如腫瘤不超過半邊肺部的四分三大小,肺部可以持續運作而沒有明顯病徵,令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機會。
不少患者被確診時都已屬晚期,可能無法接受手術,需配合其他不同的治療方法控制病情,73歲的陳婆婆便是期中一個例子。她早前被確診患上第4期肺癌,肺部更因積水經常氣喘。婆婆最初接收化療控制病情,但腫瘤未有縮小,肺積水問題一直無法紓緩。
現時,針對這類個案,醫生會先為病人抽取腫瘤細胞,了解該腫瘤的種類,例如約有15% 肺癌病人屬於小細胞肺癌,其餘的85% 屬於非小細胞肺癌,而兩種不同種類的肺癌的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
以較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當中有不同的基因分類,包括表皮生長因數受體 (EGFR)、EML4-ALK、BRAF等,醫學界已有不同的針對性標靶藥物,直接針對癌細胞獨有的快速生長訊號以控制腫瘤。
陳婆婆屬於無基因突變患者,醫生在她原有化療藥物之上,加入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之後其腫瘤開始縮小,肺積水情況亦終於獲得解決。最初,醫生評估陳婆婆只能存活約10個月,但治療開始至今,已有兩年半,陳婆婆閒時還可與朋友家人出外旅行及打牌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