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進步下,癌症的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近年獲歐美醫學界證實其療效,以靜脈注射進行的「免疫療法」,在香港已被應用於第四期黑色素瘤的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以及其他癌症療程。免疫治療是透過針對腫瘤細胞發出的特別訊號,使被抑制的免疫系統恢復攻擊及控制腫瘤的功能。不過,在大陸同樣被採用醫治癌症的另一種免疫療法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 “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則至今仍未有臨床研究證實可控制腫瘤,且帶有不少風險。因此,癌症患者宜小心選擇。
在香港使用的免疫治療,是針對腫瘤細胞發出的特別訊號,包括PD-L1及CTLA-4,由於這兩種特別訊號路徑會抑制免疫系統對腫瘤發出攻擊,令腫瘤不斷增長,因此免疫治療專門針對這兩個路徑,藉此重新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活躍,恢復攻擊腫瘤的功能,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
目前在香港可採用的三種免疫治療藥物,包括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bab及Atezolizumab,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主要作為第四期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非小細胞末期肺癌(鱗狀細胞肺癌或肺腺癌)及腎癌的第二線治療。而免疫治療亦可應用於其他腫瘤,惟目前尚要等待臨床第三期的研究結果。
免疫治療以靜脈注射進行,一般情況下,免疫治療大約為4至6個療程,療程每隔2至3週進行,每次注射時間約30-90分鐘。患者可選擇於腫瘤科專科診所或醫院內接受療程,並定期復診。進行療程期間,醫生會緊密監察患者的身體情況,藉此調配合適的注射劑量,故此絕對不會允許患者自行以靜脈注射進行療程。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疲累,但在罕有情況下,會引致嚴重肺炎、腸炎等。
相比香港的免疫療法,近年大陸流行採用的免疫治療CIK,在醫學上明顯跟香港有別。它是透過提取患者身上的白血球細胞,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刺激白血球的生長素及干擾素,再加上腫瘤的抗體,從而培養出可用作攻擊腫瘤的白血球細胞,然後注射至患者體內,達至控制腫瘤目的。然而,這些「殺手細胞」,至今仍未有確實臨床證據顯示可有效控制腫瘤。
CIK免疫療法帶有一定風險,嚴重甚至會致命。由於需要從患者體內抽取白血球細胞作培植之用,當中的消毒過程非常重要,故此實驗室的規格十分嚴謹,否則會令患者感染細菌;過去香港便曾有美容中心因實驗室感染而導致患者死亡的個案。另方面,此方法是否可真的培養出針對癌症的殺手細胞,仍然成為疑問,因為至今連英美的高規格實驗室,也未能成功培植。過去曾有一名肝癌患者,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初期療效不錯,惟隨後病情惡化,他自行到大陸花費約40萬元進行免疫療程,腫瘤卻依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