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拆解胃癌棘手之處


同樣是華人,但原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常見癌症排行榜,有頗大差別。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在香港排行第六的胃癌,在內地卻高居第二位,每年新症患者約有40多萬人,數字驚人。胃癌的成因主要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及飲食習慣有關。醫學界相信,內地胃癌數字高企,與內地人常吃高盬份食物及常飲烈酒有關。要對抗胃癌,良好飲食習慣是不二法門,而亞洲醫學界亦積極研究如何改善手術及藥物,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患者擊退胃癌。

胃癌在亞洲地區十分常見,如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亦不例外。醫學界相信,亞洲各地的「共通點」,主要是幽門螺旋菌感染頗為常見,此外飲食習慣亦類似,包括常吃高鹽份食物、愛喝烈酒等,令亞洲人的患病率較白人高出許多。

胃癌的「棘手」之處,在於大部分早期胃癌病徵,即使出現病徵,大多是胃部不適、胃痛、有消化不良之感,與一般都市病的症狀極之相似,令患者誤以為自己不過是壓力過大或欠缺休息等,無從及早發現患病,拖延病情,因此目前大部分患者都是於三期時才被確診,令治療難上加難。

現時,一至三期胃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一般分為全胃及半胃切除;而有研究指出,二期以後的胃癌個案,應於手術後進行輔助化療,有助減低日後復發風險達一半,十分理想。

不過,另一「棘手」之處是,胃部是人體消化及攝取營養的重要器官,胃部一旦出現癌變,又或被切除,患者便難以攝取營養,身體會特別虛弱,而且即使少量進食,也會有為胃脹、噁心之感,容易嘔吐。因此,若要他們採用傳統高度致嘔的化療藥物,他們可能嘔個不停,對復原進度及生活質素造成嚴重影響,令患者對化療極之抗拒。

64歲的周先生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早前被確診患上三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附近淋巴,需要進行全胃切除手術。手術後,他食慾大減,足足消瘦了10多公斤,正因如此,當醫生向他提出進行手術後輔助化療時,他感到非常擔憂,害怕體重進一步下降。

事實上,有臨床研究指出,高達三成胃癌患者因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的副作用,而被迫中斷治療,等於白白失去降低復發風險的黃金機會。

因此,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改善化療方案,其中一大進步之處,是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新一代化療副作用較少,「傳說」中的副作用如脫髮、嘔吐等,極少機會出現,患者一般可以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

此外,由於患者只需口服藥物,無需頻繁來往醫院接受注射,對身體虛弱的患者而言,相對方便、輕鬆得多,更不會引致因注射所衍生的血管炎、針口發炎等問題。

醫生與周先生幾經商討後,決定採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為期一年。在療程期間,周先生從未出現嘔吐症狀,食慾亦慢慢回復。完成輔助化療後至今1年,各項指數正常,亦沒有任何復發跡象。

在多種癌症之中,胃癌頗多「棘手」之處,但是隨着醫學進步,醫學界已能逐一拆解,提升患者存活機會之餘,亦能確保他們的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