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腸癌手術大躍進 95歲患者仍可切除

今時今日,腸癌的手術及藥物愈見先進,可針對患者特定需要而制定個人化方案,即使是昔日被認為不適合進行手術或化療的個案,例如患者年紀老邁或健康狀況欠佳,今天亦可有更多選擇,增加根治或延長壽命的機會。

腸癌一至三期患者均可接受根治性手術,臨牀腫瘤科陳亮祖醫生指出,確診腸癌的患者多是年長的一群,部分長者及其家屬以為已無法接受手術,但事實並非如此。「以我的外祖母為例,她於90歲時接受腸癌手術,十分成功,所以不應因年紀而放棄治療。」有賴進步良多的麻醉及手術技術,現時手術安全性已大大提高,有助減輕症狀帶來的痛苦。

95歲仍可動手術

外科專科黃博熙醫生認為,現時的手術限制已大大減低,術前醫生必須按患者的年齡、健康及營養狀況、腫瘤位置及大小等因素,來評估手術的成功率,並度身訂造治療方案。他指,曾有一名95歲的腸癌患者,因急性腸塞而被送進急症室,由於情況緊急,未有足夠時間作詳細檢查,幸好患者本身有運動習慣,體格較佳,經初步評估後,生理年齡為70歲,可立即進行紓緩腸塞手術,事後他順利出院。所以動手術與否,不能單純看年齡,而是要綜觀整體健康因素而定。

「以往沒有微創手術,手術屬開放式,傷口較大,失血較多,部分患者因年老、有其他疾病或出血風險高而無法做手術。但微創手術的出現,有助降低上述風險。」他指即使是晚期患者,無法根治,但在衡量風險後,仍可透過植入金屬支架,打通堵塞位置,紓緩腸塞帶來的痛苦。黃博熙醫生提醒,若患者心肺功能較差,未能接受腹腔充氣程序,便無法進行微創手術,但仍可選擇其他方式代替。

標靶藥加化療效果倍增

晚期腸癌主要以藥物為治療方案,陳亮祖醫生解釋,患者接受RAS基因測試而無發現變異,可選擇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或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如有基因變異,則只能接受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有研究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配合化療,比單用化療的治療反應上升一倍,縮小腫瘤機會更可增加一倍。

「此外,很多患者擔心化療藥帶來副作用,特別是長者;其實現時已有很多輔助藥物如止嘔藥及增加白血球的針劑等,可減輕副作用。」陳亮祖醫生表示,患者於手術後,一般要進行輔助治療如注射針劑化療藥,長者亦可選擇口服化療藥,醫生可將劑量減至七至八成,減少副作用之餘,同時降低復發風險,與較年輕患者的治療後效果相若。

參考資料: 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