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認識腸癌徵狀 及早殲滅腫瘤


近日衛生署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為合資格人士提供大便隱血測試,實在是一大福音。大腸癌已成為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每年奪去近2000人性命。但其實大腸癌的形成相對緩慢,只要及早發現,可避免被癌魔奪去性命。

大部份大腸癌是由瘜肉演變而成,一般來說,瘜肉大約5-10年可發展為癌症,病人其實有很多機會及早發現。為此醫學界近年積極建議無家族大腸癌史的市民,50歲起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方面觀察有否出現癌症,另外如發現有瘜肉,也可在檢查時一併摘除,斬草除根。如有家族史的病人,更應提早開始檢查。

要及早發現腸癌,除了照大腸鏡外,也要留意每天的大便狀況。很多香港人都有便秘、痔瘡等腸道問題,對於大便的異常往往不以為意,結果太遲發現,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腸癌的徵狀會因應腫瘤部位而有不同,亦非所有病人都有明顯便血。大部份的大腸癌出現在直腸及乙狀結腸,如出現在遠離肛門的右結腸,即使有出血亦已和糞便混合,只會令糞便顏色變深(黑便)而沒有鮮血。如腫瘤出現在左結腸,由於離肛門較近,糞便帶鮮血的機會較大。

相對於便血,大便習慣改變是一個更好的指標。病人可能會出現便秘、時便秘時腹瀉、排便不清感、大便帶有黏液或腹痛等,每個人的表現都不盡相同,但只要持續一星期以上,便應求醫診治。如病人忽視這些警號,腸癌擴散至其他器官如肝臟,則會引起右上腹(肝區)痛;長期出血亦會導致貧血,病人會氣喘、疲倦、冒冷汗等,但到出現這些症狀才求醫往往已太遲。

參考資料: 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