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不少聲稱可對抗癌症的方法,如不進食可「餓死」癌細胞、不吃牛肉及雞肉以免刺激腫瘤等。但其實很多所謂的方法都只是以訛傳訛,並無科學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收集了許多坊間傳言,撰寫成<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釋除癌症患者疑慮。
陳: 其實人體血液的酸鹼值介乎7.35至7.45之間,屬弱鹼性。當體內的酸鹼平衡有變,腎臟及呼吸系統會自行調節,讓身體回復酸鹼平衡的正常狀態。而血液酸鹼值若超出正常指標,代表身體調節功能出了問題。可是人體不會因為進食酸性食物,令血改變成酸性,更沒有證據顯示鹼性物質有防癌及治癌效果。
陳:癌症患者極需攝取足夠蛋白質,幫助身體細胞修復。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的分量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克,比一般成年人多。肉類含豐富蛋白質, 建議多吃優質肉類,包括牛肉和雞肉。陳亮祖指,很多人覺得牛肉很燥,但其實「燥」只是感覺,與刺激腫瘤沒有關係。牛肉除了有蛋白質,更有豐富鐵質,可幫助身體造血。至於有指雞肉含有激素,他表示,現時入口的雞隻必須經過嚴格檢疫,確定激素和抗生素含量合格才准許入口・故母須過分憂慮・如要避免吸收過多動物脂肪,可先去皮和避免吃雞翼尖及腳。
陳:癌症治療,包括電療及化療都能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亦會傷害正常細胞,因此患者在治療期間更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幫助細胞修復。若癌症患者能保持體重,其根治疾病或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會顯著提高。相反,有醫學研究指,若患者營養不良,正常細胞就無法對抗癌細胞,亦會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加重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如肉類、海鮮、奶製品、黃豆製品及果仁等。
陳: 絕大部分的放射治療屬「體外」形式,一旦離開放射治療機器範圍,患者體內便不存在輻射。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體內放射」的治療,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治- 口服放射碘131治療,或將放射源植入體内。接受「體内放射」治療的患者在一開始輻射水平較高的時期,會隔離3至4天,直到輻射水平回落至安全標準。 隔離之後,患者身體會帶有微量輻射,但對家人的影響有限,毋須過分憂慮。
陳: 化療療程通常以3星期為1個周期,白血球數量一般在第7至第14天開始下降至偏低。患者應避免到人煙稠密或烏煙療氣的地方,以免在身體抵抗力低時 受細菌感染。但這並不代表要足不出戶,患者可到空氣清新的公園或戶外地方散步,舒展身心;同時少食多餐,盡量攝取營養,提升身體抵抗力,維持生活質素。
陳亮祖醫生指,病人誤信了坊間的癌症飲食謬誤,可能降低抵抗力及增加身體出現炎症的機會,甚至會因白血球過低而需暫緩治療,嚴重者甚至因感染出現敗血症,引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