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癌症康復者重踏職場路難行

近年治癌藥物成效更好,癌症病人有更高存活率,可是活下來,卻要面對職場上的難關。有曾任職物業管理的癌症康復者,完成治療後,求職時主動「降職」,人工要求大減一半,可是面試來到最後階段,僱主卻因她過去的癌病而「變臉」。有癌症關注組織直言,近年愈來愈多康復者需面對「第二人生」,可是花光積蓄治病後,才發覺已經無法重踏職場,生活更艱難。 記者 梁崇碧

八十後唐天鳳原在物業管理公司擔任高級物管助理,有四年工作經驗,主要負責接收電話投訴、查詢、文書等工作。一三年,她確診何傑金氏淋巴癌,花了一年多時間治療,直到一五年再度求職時,發現重拾昔日生活波折不斷。

求職薪金減半 仍難求一職

她為求重投物管行業,刻意申請人工較以往低一半、職級降一級的職位,未向面試人員表達自己的病歷時,順利過了第一關,「面試過程一直都好正常。」不過,來到第二輪面試,她提到自己是康復者時,面試人員立即「變臉」,問她長時間工作會否有問題、要不要經常請假等。唐天鳳說:「其實我相隔兩三周朝早才去看中醫一次,請假不會太多,而且我工作能力根本無問題。」

物管常被指是朝陽行業,唐天鳳也說行內經常請人,不料該物管公司仍然轉軚不請,「見完工之後覺得自己好失敗,哭了出來,以後不敢再見工。」她坦言,人力資源部為免被老闆質疑聘請原因,自然不會嘗試聘請癌病康復者,在此情況下,康復者求職之路寸步難行,「有得請都揀個正常的。」

唐天鳳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社企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說,以往患癌等於生命走上了末路,惟近年隨着醫療技術進步,病人有更大機會康復,也有更多康復者踏上求職路,「十年前很多病都無藥醫,我們不用討論康復者的求職之路,但現在存活率高了,康復者如何面對第二人生,成為重要問題。」

社企指配套不足 難重投社會

近年病人可以得到精準醫療,針對性藥物也愈出愈多,吳偉麟說,病人為求延續生命,會採取更好的治療方法,惟光是買針對性藥物,每月花費已達五至六萬元,部分治療方法,更要月花十萬元,在工作缺乏保障下,生活更為艱苦,「近幾年新藥愈出愈多,效果理想,可是價格高到中產都付不起。」

他認為,癌症病人及康復者,更需要工作,以支持其經濟收入,而不少癌症康復者患病前是專業人士,康復後工作能力無大分別,只是不想再像以往一樣承受壓力,長時間工作,而會更着重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例如以前做老師的人,康復後或不能再企足一日,但教學生其實無問題。」

不過,他認為本港各大機構,仍未有足夠配套讓康復者重投社會,「各公司老闆還是覺得打工仔應該二十四小時工作。」他續說,政府外科病如肢體殘障,尚能得到政府支援,惟內科病康復後,社會反而會歧視,「如果政府能帶頭宣傳和聘請癌病康復者,社會上各機構會更留意這個問題。」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亦說,癌症病人經治療後,仍然會擔心自己「異於」常人,將來會復發,對自己失去信心,「找工作時要面對僱主都好困難。」對於治癌藥物,他則表示新出的藥物價格高昂,惟為了治療順利,病人也只能盡力試用,經濟負擔變得沉重。

參考資料: 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