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致命的「痣」


數年前,內地曾有一齣電影《非誠勿擾 2》,在內地十分「火紅」。電影中男主角的老友,身上長了一顆痣,後來逐漸變大,最後被確診為皮膚癌之中最惡的「黑色素瘤」,令不少內地民眾擔心身上的痣,或會變成癌症,引發一陣求醫潮。黑色素瘤雖不常見,但傳統治療方案成效低,死亡率十分高。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新一代「免疫療法」,大大提升治療成效,為患者帶來曙光。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佔整體2%。它雖罕見,卻是最嚴重的皮膚癌。若能於早期介入治療,治療成效理想,但由於黑色素瘤初發時,通常只在皮膚上冒出小斑點,或是原有的斑或痣產生變化,令患者難以察覺,最終,拖延治療。

過往,黑色素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但若範圍牽涉太廣、或擴散到其他器官,就惟有依靠傳統的化療藥物,惟成效不彰。盡管往後有標靶藥物的出現,但標靶藥物只適合一小撮出現BRAF基因突變的病人,亦未能為患者達到長期存活的目標。

幸而,近年在黑色素瘤治療方面出現了重大突破。研究人員發現,原來黑色素瘤的癌細胞會透過「CTLA-4」及「PD-1」兩條信息路徑傳遞對免疫系統抑壓的信息,使免疫系統失去原有對抗癌細胞的功能。而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藥物變能阻截這兩條信息路徑,重新激活免疫系統的抗癌作用,使患者利用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癌症。

有別於傳統化療,新一代的標靶藥物治療主要是「喚醒」人體的免疫系統,提升我們自行對抗癌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免疫治療能刺激免疫細胞記憶,在完成一定療程後,人體免疫系統也能繼續發揮抗癌功能,以達致長期存活這個原先不可能的目標。以CTLA-4抑制劑為例,有臨床數據證實部分末期黑色素瘤患者,在完成4次滴注後,存活期可長達10年,可是說是前所未有。

在此提提讀者,若發現身上的斑或痣忽然痕癢、流血、變大、或形狀變得不規則,不排除是黑色素瘤,便應立即求醫。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