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講座] 擊退疤痕增生,手術電療除蟹足腫

引言

蟹足腫(Keloid)的學名為瘢痕疙瘩,又稱疤痕瘤,是在皮膚受創傷後出現異常纖維化增生的皮膚病變。不論大小創傷都有機會導致蟹足腫,大如手術傷口,小如蚊叮、穿耳、暗瘡都足以引起,常見於胸部、上臂、背部、耳朵。蟹足腫一旦形成,便會不受控地不斷增生,越來越厚大,更會侵蝕正常皮膚。不只破壞外觀,患處的疼痛、痕癢,對患者的影響不容小覷。且看目前有何方法對付蟹足腫。

蟹足腫棘手 醫生也無策?

近幾十年來醫學界嘗試過很多方法治療蟹足腫,包括除疤膏、除疤貼、注射類固醇、手術切除、壓力治療、冷凍治療等,但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單獨治療蟹足腫而又能減低復發率的。以手術切除為例,單獨使用的復發率高達90%,復發的蟹足腫還會比以前更大。正因如此,坊間不少醫生不懂處理蟹足腫,會叫病人不用理會。外科專科陳東飛醫生指,不作任何治療的話蟹足腫也會越來越大,更難以治療,故應及早處理。

手術+放射治療(電療)=治療最佳拍檔

控制早期的蟹足腫,可以選擇注射類固醇,停止不正常的成纖維細胞增生;或以冷凍治療的低溫讓蟹足腫組織壞死脫落,不過病人需要自行清洗傷口長達一個月。以前害怕手術後處理不好會復發,但其實已有研究顯示,手術切除配合放射治療(電療)可以讓復發率大大降低,能改善疤痕外觀之餘,亦不需要自行料理傷口。陳東飛醫生強調,只要患者定期覆診,復發機會很微。

放射治療可治良性腫瘤

通常放射治療用於惡性腫瘤,雖然蟹足腫屬於良性,不會威脅性命,但電療對此亦有效用。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放射治療的原理是以高能量射線去破壞腫瘤增生。對付蟹足腫,就要利用專門針對表面腫瘤的表層放射治療機。進行放射治療的最佳時機為手術後24小時內進行,醫生及放射治療師會先做電療設計,觀察傷口、量度定位及決定劑量,盡量保護周邊位置,再進行治療。每天一次,連續四天,每次真正治療時間約2至3分鐘,過程間患者不會感到不適。一般在進行放射治療後疤痕顏色會較深(像曬黑),但約3個月後便會漸漸變淺。外觀得以改善外,不適感也會減退。由於利用表層放射治療機器,放射劑量集中在皮膚表面,對深層組織及器官影響甚微。

或與遺傳有關 預防為上

目前在醫學上對蟹足腫的成因未有定論,只知與人種有關。黑皮膚機會最大,黃種人第二,故可能與遺傳有關。陳東飛醫生指,在臨床經驗上,有些患者全家都有蟹足腫問題,而且形態相近。所以如果家人有蟹足腫問題,應視自己為高危一族,避免不必要的創傷。預防永遠是最重要的,若然不幸發現蟹足腫,亦應盡早求醫治療。

參考資料: 健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