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傳媒報導


在不同時空下,年長大腸癌患者有著不一樣的經歷

兩位長者,同樣患上大腸癌,同樣已活過了大半個世紀,但一位進行傳統化療,另一位接受口服化療,卻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長者更重治療質素

十多年前,當電話已經可以帶出街外時,大腸癌病人所接受的化療卻跟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分別不大,仍是5-氟尿嘧啶(5-FU)為主要的骨幹藥物。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醫生指出,此化療可以注射或靜脈滴注的方法處方,卻都需要患者經常往返醫院,與及承受藥物副作用,而這些發生於長者身上,難受程度更會加倍。陳亮祖醫生解釋:「長者的血管較脆弱,更容易因滴注化療藥物而引致血管發炎;而且年長癌症患者更看重生活質素,他們怕辛苦,嫌麻煩,不希望已經活到了一把年紀,被治療剝奪了僅有的娛樂消遣。」

口服化療助「安享晚年」

事實上,中國人強調「安享晚年」,故此不難理解年長癌症患者寧願活得舒服一點,而犧牲病情受控的想法。十多年後的今天,流動電話更加普遍,功能已不限於通訊;今天的化療也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在滴注以外還有口服藥物的選擇。陳亮祖醫生表示,5-FU的口服化療劑在不影響藥效的情況下,可幫助患者免去被插針注藥之苦、省下不少舟車勞頓進出醫院的時間,也不用長時間困於醫院內接受治療,這些通通對長者非常重要,有助降低他們對治療的抗拒。

(十多年前) 古稀之齡身體難抵化療

七十多歲的黃伯(化名)剛完成切除大腸腫瘤的手術,因淋巴轉移,屬於第三期,有較高復發機會。按一般指引,他需於手術後再進行來減低腫瘤出再現的風險。不過,黃佰聽罷醫生提及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一連串狀況:肚痛、腹瀉、食慾不振、口腔內的黏膜發炎、需要每兩星期便得住院治療、吊針後令血管發炎等等,對治療大感抗拒。另外,醫生對黃伯接受化療也有所保留,即是他手術後康復進度良好,卻擔心他已達古稀之齡的軀體未必能夠承受藥物的毒性。最後黃伯決定只保持定期覆診,暫不進行任何治療。

可是,相隔約大半年左右,黃伯因腫瘤於肝臟復發而求診,腫瘤還分佈於數個肝葉之上,不得不接受化療來控制病情:此時,黃伯的健康也因腫瘤復發的緣故而變得較虛弱,卻始終要撐著身體接受化療……

(今時今日)「馬照跑」

接近八十歲的張伯(化名)三代同堂,生活順遂,叫他最不快的事情也只是每周兩次的賽馬日,心水馬兒未能跑出好成績罷了。但他卻在大半年前,常常感到胃部被異物壓着,最後經過檢查,證實張伯患上第四期大腸癌,而腫瘤還從大腸擴散至肝臟,導致胃部受壓。第四期大腸癌的基本治療是需要使用兩種化療藥物,然而張伯對治療非常抗拒,讓他躺醫院接受治療比要他的命更難受,但他的家人認為不可以對腫瘤放任不理。經過商討後,張伯終於願意讓步,卻只接受口服化療。

服藥兩至三個月後,張伯的胃部不適逐漸減少,電腦掃描顯示他的原發及擴散腫瘤也有縮小。不過,張伯對此一點也不為意,只要他仍然能夠「馬照跑」,已是他這位「伯爺公」最大的福氣。

滴注 VS 口服



參考資料: 頭條日報